说课稿

时间:2025-10-09 22:40:47
【精华】说课稿集锦九篇

【精华】说课稿集锦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本课为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巧夺天工的溶洞、美丽的珊瑚、圆润的珍珠、各种各样的贝壳等等。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与本课有关的人文素材很多,如于谦的《石灰吟》、火烧圆明园、虎门销烟、建筑艺术、《天工开物》烧石灰图等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和化学史教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章很好的德育教材。

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理解检验物质的依据和方法;培养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自尊感、自豪感。

1.3教学重难点

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难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的建立。

2、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石灰石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学生对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等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课外实践、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学程序

4.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伊始,展示带有音乐背景的诗《石灰吟》。

提问:“于谦借石灰表达了自己忠于国家的高尚情操。其实这首诗中还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诗情画意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也将学生引入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4.2成果展示,感受“存在”

我充分利用图片和实物的展示,介绍石灰石的用途、存在。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样品(贝壳、石灰石、大理石、蛋壳、水垢、珍珠等),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知道了这些物质内在的联系,体会到了“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

4.3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实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技能,增强兴趣。

探究一: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设问:“自然界中有许多岩石不含碳酸钙,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我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进行分析,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合理简便,就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在这里,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碳酸钙的检验方法。

接着通过几种碳酸盐(碳酸钙、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铵)化学式的比较,将知识引向深入,得出检验碳酸盐这一更大的知识点,由小到大,由偏到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探究二: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

(1)石灰石转化为生石灰

在展示视频《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后提问:“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大火一烧就‘粉身碎骨’了呢?”学生疑云顿生。此时,我演示课本134页“观察与思考”中的实验(加热石灰石),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学生掌握了石灰石通过高温可转化为生石灰的反应。再通过观看《天工开物》烧石灰图,了解我国烧石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化学史教育。

(2)生石灰转化为熟石灰

展示视频《虎门销烟》的片段,并提问:“‘顷刻间池中沸腾’说明了什么?”我启发学生联系建筑工地上制熟石灰的过程来思考。接着继续发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的?”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联想,提出实验方案。此时课堂气氛活跃,新的方案不断产生(如用手感觉、用温度计测、用气球显示、用导管引入到水中看是否有气泡),教师适时指导和点评, 并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这样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生石灰的用途,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一拉热”食品)来完成(3)熟石灰转化为石灰石

引导学生交流十天之前布置的课本135页“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并推测其原理。实验结果是熟石灰一天天的变硬,硬度一天比一天大;其原理是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逐渐变成坚硬的碳酸钙。这是一个课外探究实验,它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从而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两段视频片段的展示,既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化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

4.4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我引导学生总结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称之为“石灰三角”,并用“三化”(脆化、软化、硬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然后让学生完成课本136页表5-7,通过填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4.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必做题:教材第136页“练习与实践”。

拓展题:以下三题任选一题:(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大自然中那些争奇斗艳的钟乳石、石 ……此处隐藏11593个字……价格,为下面的操作活动奠定了基础。)

3、第一次操作验证:一个人乘车,哪种车最便宜?

(用摆硬币的方法学习计算价格更符合大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的心理特点,通过比较使幼儿知道一个人去坐公交车花钱最少,只要2元。)

4、第二次操作验证:三个人乘车,哪种车最便宜?

(1)、幼儿操作计算,

(2)、提问:你认为哪种车最便宜?为什么?

(通过幼儿的回答层层理解题意,从而知道三个人去打的最便宜。通过个别提问也提高了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

5、第三次操作验证:五人乘车,哪种车最便宜?

(1)、幼儿计算,学习连加。

(2)、提问:你认为五个人去坐什么车花钱最少?为什么?

(这是提高幼儿思维灵活性的方法,使幼儿知道通过分散乘两种车的方法更省钱。)

6、随老师"开车"出活动室。

说课稿 篇9

一、说学情

了解自已的学生学习的情况是设计一个优秀的教学预案的重要前提,多好的教案,如果不符合你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也会漏洞百出,事倍功半。六(1)班学生半数基础不扎实,表现在数学语言理解能力差,计算能力低,归纳能力欠缺;更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常学习。因此,怎样以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参与课常,怎么样把知识点拉近生活的数学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将成了首要考虑的东西。

二、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页分数乘整数,例1、例2及相应做一做,练习二第1~2题。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分数乘整数" 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本单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作好铺垫。教学要求是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以上理解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迁移、自主观察、讨论、交流、推理、概括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主动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建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推理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

2、在学生经历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法则。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本课以"引学——导学——辅助归纳"作为教师的参与形式,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可能已经会计算了,但很多学生可能只是凭借经验或直观知道计算方法,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因此本节课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问题情境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算式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探究——研讨"法: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得到用加法及用乘法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发现规律,理解分数乘整数算式表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真正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知识,并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每一个情境中大家提出的新问题,逐步形成新知识,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引发思维的火花,增长新智慧,形成新能力。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引入设疑——作图解疑——实践归纳——应用深化"四个教学程序:

(一) 说说引入

① 5个12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12×5)

② 6个0.5的和呢?(0.5×6)

③ 3个1/7的和是多少?你会列式吗?(1/7×3)

教师由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再到分数乘整数,学生能够很快写出算式,但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呢?如何运算呢?运算有何规律呢?这些问题将学生学习的欲望一下子提上来了,更好完成以下教学。

(二)说说 合作探究、归纳解疑

例1: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出示例题,以学生分组画线段图为载体,理解分数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算理,初步归纳: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三) 运用新知、实践归纳

例2: 3/8×6(学生独立计算)

灵活运用例2,把它当作是刚才学习的分数乘整数的一个练习,分小组探讨完成,并找出它与例1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板书后请学生评价三位同学的做法,判别最优方法。这一教学片断意在调动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归纳出"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⑵成果展示:生1: 3/8×6= 3*6/8 = 18/8

生2: 3/8 ×6= 3*6/8 = 18/8 = 9/4

生3: 3/8 ×6= 3*6/8 = 9/4 (先约分,后乘)

(四)说练习应用深化

练习主要有三个: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看图写分数乘整数算式"

(2)计算练习

(3)判断练习

以上练习再一次帮助学生主动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建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准确的计算习惯。

(五)说反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说板书

分数乘整数

2/11×3= 2/11+2/11 +2/11 = 2+2+2/11=2*3/11 = 6/11

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精华】说课稿集锦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